主客双重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影响研究述评
(王耀斌 蒋金萍 美高梅mgm1888公司官网 美高梅mgm1888公司官网 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 旅游地主客双方是旅游业最重要的两大群体,从主客双重视角出发对旅游影响进行探讨是旅游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中亟待深入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2003~2013年间国内外核心期刊上的相关文献梳理分析,发现旅游影响研究中主客双重感知视角的旅游影响研究缺失;跨区域和跨文化的纵向历时对比和横向共时比较研究匮乏;旅游影响评价中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的应用尚无统一模式,缺少方法间的对比研究,旨在为区域旅游影响感知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游客;当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ourism Impact Based on the Host and Tourist Perception
Yaobin Wang,Jinping Jiang
( Tourism Colleg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The host and guest of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groups of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e dual perspective to discuss the tourism impact is the vital guarantee for destinations to develop harmoniously in economy、society、environment、culture and so on. It is also the hot issu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which needs to be further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s both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core journals between 2003-2013,found that it lacks tourism impact research which based on host-guest dual perceptions;It is short of trans-regional and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synchronic comparative study;There is also no unified pattern both i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ssessment methods in tourism impact study. The lack of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methods is also an issue which needs to be researched. All of these aim to provide assistance for the study of regional tourism impact perception.
Key words:Tourist;Host;Tourism impact;Perception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闲暇时日外出旅游,旅游带来的各种积极与消极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政府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高度关注。旅游地主客双方作为旅游业最重要的两大群体其感知评价的好坏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标准之一[1,2]。“主人”——目的地居民既是相关旅游活动的接待者,也是旅游活动的参加者,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利益相关者。因此,为了获取目的地居民对当地旅游业的支持,无论是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欧美国家,还是那些正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国家,都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做了大量研究[3]。“客人”——游客对目的地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直接关系到游客对旅游地的态度与行为,但研究成果较已成熟的有关居民感知方面的旅游影响研究明显不足,严重制约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主客双重视角的旅游影响研究则仍处于空白。据此,本文基于主客双重视角,归纳分析2003~2013年间国内外核心期刊上的旅游影响及相关研究,旨在指出旅游影响的未来研究方向并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概念界定
旅游影响表现形态错综复杂,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关于旅游影响、旅游地居民感知、游客感知学者已经做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定义,为旅游影响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合前人的研究,本研究认为的旅游影响是指旅游对旅游地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所产生的影响;旅游地居民感知是指当地居民对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感知及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态度;游客感知是游客感应到旅游影响的刺激的一种社会知觉,它包括对经济的感知、对社会文化的感知、对环境的感知以及对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感知和判断等。
三、文献检索
(一)国外文献检索
运用Elsevier Science Direct外文数据库,将关键词设为“resident perception”+“tourism impact”,年份定在2003~2013年之间,共检索到3640篇居民感知旅游影响文献,其中《Tourism Management》393篇,《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44篇,二者占总量的17.5%;将关键词设为“tourist perception” +“tourism impact”,检索时间同前,共搜索到有关游客感知旅游影响的文献3858篇,其中,《Tourism Management》734篇,《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453篇,二者占总量的30.8%;将“tourist perception” + “resident perception”+“tourism impact”设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没有发现相关文献。
(二)国内文献检索
应用CNKI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全文数据库,将关键词设为“居民感知+旅游影响”,时间设为2003年1月到2013年12月,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58篇。其中,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献为80篇,硕博论文共75篇,其余3篇;将关键词设为“游客感知+旅游影响”,时间设置同前,共检索到85篇有关文献。其中,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献为27篇,硕博论文为55篇,其余为3篇;将关键字设为“居民感知+游客感知+旅游影响”,也没有检索到相关的文献。
四、综合分析
4.1 整体分析
从检索结果来看,在同一研究时段内,国外“居民感知+旅游影响”、“游客感知+旅游影响”的论文研究数量都远远高于国内,前者约为国内的23倍,后者更是达到了45倍;而“居民感知+游客感知+旅游影响”的研究国外国内都没发现相关文献;但是不同的是国外“游客感知”+“旅游影响”的文献数量比“居民感知”+“旅游影响”的数量略高,国内“游客感知”+“旅游影响”的文献数量却远远少于“居民感知”+“旅游影响”的数量。从国内外主客感知旅游影响文献数量统计图(图1与图2)来看,国外主客感知旅游影响文献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2008年前,国外“居民感知”的旅游影响研究高于“游客感知”的旅游影响研究,2008年后反之且游客感知的旅游影响研究增幅明显;国内主客感知旅游影响文献数量2012年前呈大幅度增加趋势,2012年后却小幅下降,但“居民感知”的旅游影响却一直远远高于“游客感知”的旅游影响研究。
图1 2003-2013国外主客感知旅游影响文献数量统计图
Fig.1 2003-2013 foreign literature based on host-tourist perceptions of tourism impact quantity statistical chart
图2 2003-2013年国内主客感知旅游影响文献数量统计图
Fig.2 2003-2013 Chinese literature based on host-tourist perceptions of tourism impact quantity statistical chart
4.2 刊源分布
国外研究成果集中度较高,主要发表在《Tourism Management》、《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和《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等期刊上,其中最多的是《Tourism Management》,“居民感知”的旅游影响研究393篇,比例为10.80%;游客感知的旅游影响研究734篇,占比达到了19%。国内研究成果相对分散,主要发表在诸如《人文地理》、《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学报》等地理类期刊上,旅游类期刊如《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等也有相应的文献(见表1)。
表1:中、外文文献主要发表期刊分布表
Table 1 The major journal distribution of published foreign and Chinese literature
外文期刊 | 中文期刊 | ||||||
期刊名称 | 数量 | 比例 | 期刊名称 | 数量 | 比例 | ||
Tourism Management | 居民感知 | 393 | 10.80% | 旅游学刊 | 居民感知 | 12 | 7.59% |
游客感知 | 734 | 19.01% | 游客感知 | 9 | 10.59% |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居民感知 | 244 | 6.70% | 旅游论坛 | 居民感知 | 8 | 5.06% |
游客感知 | 453 | 11.74% | 游客感知 | 3 | 3.53% | ||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 居民感知 | 136 | 3.74% | 旅游科学 | 居民感知 | 3 | 1.90% |
游客感知 | 145 | 3.76% | 游客感知 | 3 | 3.53% |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 居民感知 | 109 | 3.00% | 人文地理 | 居民感知 | 7 | 4.43% |
游客感知 | 83 | 2.15% | 游客感知 | 9 | 10.59% |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居民感知 | 100 | 2.75% | 地理研究 | 居民感知 | 3 | 1.90% |
游客感知 | 71 | 1.84% | 游客感知 | 6 | 3.80%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居民感知 | 85 | 2.34% | 地理科学 | 居民感知 | 4 | 2.53% |
游客感知 | 270 | 7.00% | 游客感知 | 1 | 0.63% |
4.3 研究对象
4.3.1 居民感知的旅游影响研究
国外居民感知的旅游影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及相应的理论解释三个方面。
第一,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研究主要有Harrill(2004)从影响居民态度的因素研究、分析方法及理论视角三个主题研究居民感知与态度 [4];Deery等(2012)将居民感知的研究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定义及概念阶段、模型建立阶段、数量工具的设计及发展阶段以及数量工具的测试阶段[5];Perez,Nadal(2005)以巴黎阿利群岛上的居民为例,根据其对发展旅游业所持的态度将其分为“旅游支持者”及“旅游保护者”[6];Andriotis,Vaughan(2003)认为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程度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则对因发展旅游业而给当地带来的社会及环境影响越关注[7]等。
第二,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研究主要包括Andereck,Valentine,Vogt,Knopf(2007)发现当地居民不同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诸如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等会对旅游感知产生影响[8];Woosnam,Norman,Ying(2009)探讨了游客价值观与当地居民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并且研究了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共同的价值取向[9];Deery等(2012)根据前人将影响居民感知及态度的因素分为宏观的社区因素和微观的社区居民个体因素的基础上,又将微观的个体因素划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5]。
第三,相关的理论解释:对当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运用理论解释由最早的Doxey提出的愤怒指数模型,再到后来Butler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至20世纪80年代末,又有学者将社会交换理论广泛的运用于旅游影响的研究中。其中,Sharpley(2008)在其著作中提出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交往及互动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10];Andereck & Valentine & Vogt & Knopf(2007)、Bestard & Nadal(2007)、Jurowski & Gursoy (2004)、McGehee & Andereck(2004)、Nunkoo & Gursoy(2012)等都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对旅游影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8,11-14]。近些年来,社会表征理论也逐渐被运用到旅游影响的研究中。例如,Andriotis & Vaughan(2003)运用社会表征理论来解释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7]。
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在旅游地居民感知旅游影响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CNKI中国知网的检索及查阅发现,从2003年至2013年间国内学者主要聚焦于国外相关文献的综述及介绍、旅游地旅游影响的居民感知个案研究、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横向及纵向比较研究等。第一,国外相关文献的综述:王莉、陆林(2005),李德山(2010),卢春天(2012)等人均对国内外有关居民感知旅游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介绍[15-16,3]。第二,居民感知旅游影响的个案研究:李东和(2007)以安徽省三河镇为例,探讨并研究了古镇型旅游地旅游影响的空间分异(即区域不均衡性)问题[17];李萍(2012),旺姆及吴必虎(2012)等人分别以安徽齐云山及拉萨八廓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探讨并分析了旅游开发给当地居民带来的若干影响,以及他们对于当前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差异[18-19];史春云(2007)等人通过对九寨沟旅游社区居民个体的深入调查与走访,根据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旅游发展态度的观点,将居民划分为理性的、片面的、恼怒的和积极的支持者四种类型[20]。第三,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横向比较:刘葆、苏勤及葛向东(2005)以西递、周庄为典型案例就传统古民居旅游地旅游影响的居民感知进行了比较研究[21];卢松(2008)等人则选择世界遗产地西递和九寨沟为研究案例,进行了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横向比较研究[22];宣国富(2003)等人则选择我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地海口市及三亚市为例,就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进行了比较研究[23]。第四,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纵向比较:卢松(2009)及欧阳军(2009)分别以西递景区及澳门为例就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进行了历时性分析与研究[24-25]。
4.3.2 游客感知的旅游影响研究
游客感知视角的旅游影响研究,国内外稍有差异。国外主要从感知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及环境影响三方面研究。其中,感知经济影响的主要研究学者有Gyan & Duarte & Lorraine[26](2006)、Jo等(2007)、Melville & Andrea(2006)、Julian & Angela(2006)、Robert等(2005)等;感知社会文化影响的有Mona & Afshin & Hossein[27](2012)、Bob(2008)、Pascal & Amanda & Martin & Ross[28](2011)等;而游客感知环境的文献则相对较多,Wiebke,et al(2004)、Lawrence,et al(2004)、Tom,et al(2005)、Colin,Monaghan(2005)、Catherine,et al(2009)、Nole,John(2009)、Rachel,et al(2010)等。其中Tom(2005)研究了游客感知对其行为的影响[29];Rachel(2010)分析了游客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及他们对保护自然资源意愿强度的感知[30]。
国内游客感知视角的旅游影响研究主要包括游客感知形象、游客感知价值、游客感知服务质量、游客感知危机及安全等方面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第一,感知形象:吴晶、马耀峰(2011)及王斌(2011)等人分别对西安市及大连市的游客进行调查与访问,研究了景区形象与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之间的关系[31-32];吴小根、杜莹莹(2011)通过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形成机理并构建了游客感知形象形成概念模型[33];李玺(2011)等人以访澳商务游客形象感知特征为例,尝试将内容分析法引入旅游形象感知的非结构化测量中,从而解析游客形象感知规律[34];罗秋菊、杨云露(2010)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前的视角,从游客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感知进行了相关的研究[35]。第二:感知价值:王朝辉、陆林等人(2011、2012)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内游客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构建了重大事件国内游客感知价值的测量维度模型[36];隋丽娜(2009)等人通过多维度多指标体系构建了文化遗产游客感知价值的测量量表,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游客的感知价值差异[37];张宏梅(2012)等人基于“途径-目的”理论,应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的层次关系并构建了相应的概念模型[38];李文兵(2011)基于游客感知价值及其维度视角,尝试构建了古村落游客忠诚概念模型,并以湖南岳阳县张谷英村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39];白凯(2010)等人通过构建游客认知和游客感知价值、游客行为意图的结构方程模型(SEM),以西安入境游客为例进行了相关的研究[40]。第三,感知服务:于静静(2009)等人通过对山东济南及威海两个城市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影响乡村餐饮服务质量的因素[41];梁圣蓉(2010)基于游客感知构建了旅行社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并且指出路线安排和导游两个要素对服务质量的影响最大[42]。第四,感知危机:唐弘久(2013)等人基于汶川“5•12”大地震,以九寨沟为例研究了突发危机事件对游客感知可进入性的影响[43];陈永昶(2011)等人通过构建以导游与游客交互质量的3个维度(行为、专业技能和问题解决)为前置变量、游客个人风险和非个人风险感知为中介变量、游客感知价值和满意度为结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尝试研究了导游人员与游客的交互质量与游客感知之间的作用机制[44]。
4.4 研究区域
在研究旅游影响时,选择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将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特色迥异,吸引的游客种类也会有所差异,因此会对主客感知的旅游影响研究产生影响。在旅游影响研究的初始阶段,外文文献中较多的聚焦于美国(Andereck & Valentine & Vogt & Knopf(2007)、Draper et al(2011)、Gursoy & Rutherford(2004)等)、澳大利亚(Raymond & Brown(2007)、Sharma & Dyer(2009)、Zhang et al(2006)等)、新西兰(Williams & Lawson(2001)等)、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风景名胜景区,主要包括滨海岛屿风光型和其他特殊资源类型的旅游地。而近几十年,随着诸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及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转向了这些新兴国家。国内相关文献在案例地选择上则更多的是倾向于著名旅游景区(西递、九寨沟)、旅游城市(西安、澳门)及古村落(张谷英村、三河镇),另外还有少量的文献选择海滨城市(海口、三亚)及少数民族地区(裕固族、土族)等。史春云、张捷、李东和(2007)以九寨沟为例进行了相关的调查与研究;卢松、张捷、李东和、杨效忠(2008)选取西递和九寨沟为其调研区域;吴晶,马耀峰,郑鹏,张春晖(2011)将西安游客作为其研究对象;欧阳军,屈杰豪,肖玲,张远儿,陈朝隆,陈淳(2009)选取澳门为其研究区域;宣国富,章锦河,陆林,杨效忠(2003)则对海口及三亚市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此外,苗红、陈兴鹏(2007)及张俊英、马耀峰(2012)均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
4.5 研究方法
通过对有关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外学者在数据获取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此外还有一些运用访谈法等,然后将得到的数据进行量化从而得出结论。从目前中外文献的趋势来看,定量研究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而定性研究则在相对的减少。李德山、韩春鲜及杨玲(2010)根据1995~2008年之间的154篇文献进行梳理得出,国外使用复杂统计分析(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占50%,其他定量分析(如模糊数学方法、条件价值法、灰色关联度法等)占9%,定量分析占总文献的59%;而国内定量分析的总比为24%,其中复杂统计分析为22%,其他定量分析为2%。国内的定性研究方法所占的比例为29%,远高于国外的12%[23]。从上述这一系列数字可以看出,我国虽然在定量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需要在分析方法上多借鉴外文文献。
21世纪以来在研究旅游影响的外文文献中多以可计算一般均衡技术(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等复杂数学分析方法主。Melville(2006)采用CGE和乘数分析方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Won Sop等(2003)运用仪式/影响分析技术(Observance/Influence analysis technique,即O-I技术)对旅游者感知的目的地影响进行了分析[45]。Rachel等(2010)应用的数学分析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频数分析法、交叉表-纵横列表以及曲线回归函数等[30]。Julian等(2006)采用SEM对游客感知到的印度尼西亚旅游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
国内近几年对复杂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也有所增加。例如我国学者王忠福等(2011)利用SEM对以大连市城市居民为例,对居民的感知和态度进行研究[46]。张文和何桂培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FA)对全国范围内23个旅游地进行调查研究,最终得到六个主要的旅游影响感知因子[47]。苏勤和林炳耀(2004)则运用聚类分析将目的地居民的态度划分为四类,分别是:矛盾的支持者、淡漠的支持者、热情的支持者和理性的支持者[48]。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对居民感知研究涉足的较早,所运用的方法亦比较成熟,且基本与国际接轨。而游客感知及综合研究“主客”双重视角下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的文献相对而言较少,更缺乏结合“主客”双方的旅游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
五、述评与展望
深入地了解旅游地居民及游客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将对当地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到在“主”“客”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的研究中国内与国外差距很大,在诸多方面还有待提高。本文提出三个亟需加强的问题:
5.1 主客双重感知视角的旅游影响多维度综合分析研究亟待加强
从检索到的国内外文献来看,虽然有关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数量在逐年增多,且成果显著,但更多的是单一的从当地居民或者是游客的视角进行研究,而“主客”双重感知视角下对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影响感知的综合研究关注度明显较低;现有的中外文文献对所阐述的问题只是描述性的,导致对其的解释不够全面且不具深度;对因发展旅游而带来的消极影响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进行调控与引导。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主客感知旅游影响单从某一方面进行研究的较多,而缺乏多方面多维度的综合分析及研究。例如,在游客感知旅游影响中,则更多的是从游客感知形象、感知价值、感知服务以及感知危机等单方面的研究,而对其中的两个及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则相对较少。
5.2 跨区域和跨文化的纵向历时对比和横向共时比较研究匮乏
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是一个具有动态性的持续变化过程,而游客与旅游地居民的态度与感知则因目的地发展阶段的不同、旅游地突发事件的发生所导致的旅游地形象的变化以及当地旅游政策的变化等,也随之变化。再者,国内外由于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必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及其特殊性。因此,为了更深入、更准确的了解主客双方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便制定合理、有效的旅游发展措施,今后应加强综合主客感知旅游影响的纵向及横向比较研究。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比如Gerz在1978年和1992年通过对苏格兰斯潘谷(Spey Valley)的调查,发现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的态度总体保持一致,但是一些负面的看法会随着经济的起伏等一些外在的因素而有所变化[49]。国内在21世纪初期也有学者开始涉足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许春晓等研究了城市居民对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感知变化,发现杭州市民在博览会举办前后对增加经济收益的感知呈弱化的趋势,但是对诸如加剧环境和社会文化问题的因子等消极因子,其感知则有强化的趋势[50]。
5.3 旅游影响评价中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的应用尚无统一模式,缺少方法间的对比研究
一种好的研究方法或者是数学分析工具可以让研究者更深入、彻底的发掘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而从检索的相关文献来看,国内外对旅游影响的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定性分析方法及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即均数、频数、相关分析及统计检验等描述性统计,而描述性统计只能提供给我们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旅游影响的重视,国外在分析方法的使用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例如,很多研究者开始应用模糊数学法、灰色关联分析、条件价值法、结构方程模型(SEM)及可计算一般均衡技术等方法进行研究。但是相较而言,国内在数学分析方法及数学建模上仍远逊色于国外,亟需加强。国内在居民感知旅游影响的研究中相较而言起步较早,因此研究方法相对较成熟,而游客感知与“主客”双重视角下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较少,综合“主客”的旅游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的应用尚无统一模式,且现有文献中对这些方法的对比研究相对匮乏。因此,未来的研究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国内在数学建模方面热衷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使用,但我们应意识到的是此方法在纵向历时性分析上有所欠缺;第二,在确定旅游影响感知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时,不论是“主客”感知综合评价的简单加权平均方法本身还是其评价作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第三,旅游影响的感知评价体系在指标与可持续的关系、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其量化、指标阈值的确定等方面均有不足之处。